发新话题
打印

二战科科达小径极为重要之战,澳军与日军的战略对决

二战科科达小径极为重要之战,澳军与日军的战略对决
二战期间,为了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日本正式开启了自己的侵略之路。"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不久,太平洋战争正式打响,在日军势如破竹的进攻下,东南亚与太平洋大部分地区都沦为了日本的殖民地。
在军国主义的"鼓舞"下,日本将下一个目标选择在了澳大利亚。然而日本除了在达尔文搞了几次空袭之外,却几乎未敢跨越"雷池"一步。除了在战略考量因素之外,日本人其实还被澳军的疯狂给着实下的不轻,这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发生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科科达小径战役。

一、民兵与正规军的战斗"珍珠港事件"之后,日军本想一鼓作气对澳大利亚本土进行占领。但因为多方原因未能成行,于是日军决定选择围困和孤立的方式对澳大利亚进行施压,而最好的施压方法,就是将澳大利亚外围防御薄弱的岛屿攻占,并以此为跳板对澳本土进行进攻。经过一番战斗,新不列颠岛和新爱尔兰岛先后得手,日军决定将下一个目标定在不远的巴布亚新几内亚。



6park.com

此时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下文简称巴新)还是澳大利亚的领土,由于战略位置重要,因此巴新一直都是澳大利亚重要的防御区域。但当时澳军的主力不是被日军消灭,就是在赶回本土的船上。因此包括巴新岛在内的附近岛屿上根本没有纯粹的正规军,只有一些当地的民兵负责防御,澳军士兵曾将他们戏称为"巧克力士兵",由此可见他们的战斗力和武器装备是多么简陋。


当时驻守巴新的是由当地原住民组成的巴布亚民兵营以及辅助作战的澳陆军第39步兵营。这些士兵非常年轻,且有着较高的士气,而且所有人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完成了战斗部署。虽然训练的次数不多,但每个人都有着一腔强烈的爱国热情。

而为了完成这场关键的战斗,日军可谓派出了精锐的主力:混合了多支队伍的南海支队、加强版的富山联队、独立工兵第15联队等多支队伍,这些人由支队长堀井富太郎少将领军,浩浩荡荡从新几内亚东北部登陆,直奔澳军队伍而来。

所有的参战士兵此时没有想到的是,迎接他们的即将是一场在南太平洋岛屿战斗中最为凶险和残酷的战斗。这些原本普通的民兵也将会通过这次战斗,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新兵菜鸟,蜕变为一个身先士卒的爱国斗士。



二、浴血科科达小径1942年7月21日,日军正式发动了对巴新的进攻。虽然开始攻击前,一名警惕性极高的澳军中尉向守军发出了预警,但因为澳军未能及时作出反应,日军借势成功登陆,先锋部队气势汹汹地向首府莫尔兹比港进发。而后者作为巴新最大的城市,一旦失守则各处的澳军很有可能被日军分割,因此通往莫尔兹比港的道路必须要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守住。

经过谨慎考虑,日军决定选择一条长达100公里的小径作为前进道路,而这条小径就是著名的科科达小径。该小径西起莫尔兹比港近郊,穿越欧文斯坦利山脉终点为另一战略重镇科科达。不过该路段道路狭窄,无法进行车辆输送,只能靠人力进行运输;另外此处因为穿越热带雨林和沼泽,因此蚊虫及疟疾盛行,对士兵身体健康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在日军进入小径后,先前已经进入小径中的澳军士兵成功发现了他们。这支由39步兵营和民兵混合的"马鲁拉"支队,在中校威廉·欧文的率领下,准备给前来的日军狠狠地来上一击。不久战斗正式打响,在丛林小径各处,日军与澳军展开了疯狂地肉搏战。虽然澳军做了艰苦地抵抗,但在日军不断地万岁冲锋下,部队兵员开始逐渐减少,不得不逐步后撤。

同样付出伤亡的日军凭着人数上的优势,经过一次大规模夜袭,成功将澳军赶出了之前占领了机场,暂时赢得了先机。但随后第39步兵营的主力与剩余民兵又重新将日军赶到了小径之上,双方又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且死伤惨重。8月16日,剩余的澳军与之前"马鲁拉"支队的残部重新组成新的部队,并由新任指挥官拉尔夫·霍纳负责带领。

但实际上,霍纳的部队无论在武器和补给方面都有明显的劣势。就如他日记里所写的那样"衣冠不整的士兵拿着有些生锈的轻武器,依靠着一点点小口粮来勉强活着"。但所有人却依然守土必争,用伏击和陷阱不断对日军进行杀伤,甚至伤病员也用最后一丝气力与日军展开白刃战,场面可谓异常悲壮。

经过几日作战,澳军居然顽强地等到了援军的到来,接替他们的就是刚从北非赶回的澳军第21步兵旅的两个营。虽然日军不断用机枪和迫击炮掩护士兵进行万岁冲锋,但援军顽强地用手中仅有的装备和弹药,成功击退了敌人的十一次进攻。此后澳军第25旅成功接替了已经坚守四天,且战且退的第21步兵旅士兵。


在澳军不断地打击之下,日军开始有些力不从心,而就在这时日军还传来了一个不幸地消息:本来可以接应他们的另一部队,在米尔恩湾遭受了惨败,日军双面夹击的阴谋宣告破产,剩下的士兵只能冒死在小径上作战,别无其他方法可选择;而此时澳军的第25旅刚刚经历完西亚的战事,从心理和心态上完全横扫了日军,另外加上友军的炮火和空军支援,胜利的天平开始向澳军一方倾斜。

在澳军火炮和空军的反复打击之下,日军只能在9月26日被迫向科科达方向撤退。而澳军则乘胜追击,在日军的身后不断地进行追逐。为了报之前达尔文轰炸和受虐待战俘的一箭之仇,澳军对日军毫不留情,即便是尸体都要捅上好几刀,看看日军是否是诈死。虽然日军尽全力不断进行阻击,但澳军的攻势已经势不可挡,1942年11月3日澳军成功收复了科科达,并完全控制了小径的所有地点。这场惨烈的科科达小径之战以澳军的惨胜宣告正式结束。

三、具有重要意义的战斗科科达小径之战,是澳军首次在澳大利亚以外的领土上进行的作战。虽然在开战初期。澳军的补给和战斗方案出现了一定的失误,但在全体士兵和原住民民兵的帮助下及时改正,扭转了不利的战斗局面。而日军虽然体现了武士道的坚忍和勇猛精神,但由于后勤能力的制约,加之盟军炮火的轰炸,导致多数日军死于饥饿或无力有效战斗。

此外最初参加战斗的第39步兵营,在战斗中完全体现了顽强不屈、抵抗到底的决心。民兵与正规军的混编不仅没有出现拖后腿的情况,反而还打出了一定的威慑力,其中第39步兵营在战斗结束时,所有人员仅剩下7名军官好和25名士兵,完整率仅有4%。而原来这一部队总计800人,可见第39步兵营在战斗中的献身精神。

根据战后统计,科科达小径之战中,澳军总计有625人阵亡,1055人受伤,超过4000人因病被迫退出战斗;日军方面包括堀井富太郎少将在内的6600余人被消灭,剩余的士兵也都身染疟疾等重病,失去了战斗能力。

后代史学家研究这场战役时,都认为这是一场攻守间最为关键的一场战斗。假设日军因此战获胜,那么日军就可以完全控制科科达小径和沿途主要交通要道,那么莫尔兹比港将无险可守,进而被日军收为己有;而澳大利亚本土将会不断面临被日军侵占的危险,美军如果想进行战略反攻就只能逐个清除日军据点,不仅费时费力且得不偿失。

结语虽然在二战历史中,科科达小径之战不如一些知名的重大战役,但它所带来的重要影响却不言而喻。它不仅打破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不败神话",更成功遏制了日军对于整个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布局,并成功让美军和澳军获得了战场主动权,避免了澳大利亚本土免受日军的进攻。


参考资料

1.《二战中的日本军队》

2.《被遗忘的南太平洋战争》

3.《澳大利亚军事史:二战篇》

4.《太平洋战争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