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个个号称神童精英 中国为什么还不是数学强国?

个个号称神童精英 中国为什么还不是数学强国?
上世纪90年代,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曾预言:“二十一世纪中国必将成为数学大国!”在华人数学界,这一预言被称为“陈省身猜想”。刚刚结束的第三届华人数学家大会上,许多数学家认为,“陈省身猜想”得到了证明———中国已经是一个数学大国。那么中国何时能成为数学强国?中国距离数学强国还有多远?
2004年12月17日至23日,第三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在香港隆重举行。全球华人数学家群贤毕至,丘成桐、谷超豪、杨乐、王元、刘克峰、辛周平、侯一钊等700多位数学家探讨了数学研究的最新发展。
会上,9位华人分别获得了华人数学最高奖“晨兴数学奖”、“应用数学奖”和“陈省身奖”。“他们的成果都是世界一流的。”大会主席、迄今华人中惟一的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得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说。专为香港中学生设立的首届“恒隆数学奖”亦同时开奖。丘成桐欣喜地说 “获奖中学生的论文水平比美国名牌大学的一些学生论文要好 ”
“国际一流”、获奖中学生的论文水平“比美国名牌大学的一些学生好”,是否意味着中国已跻身世界数学强国行列丘成桐说 “中国距数学强国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中国近现代数学在恶劣的环境中起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华罗庚、苏步青、陈建功等一批老一辈数学家毅然回国,开创了中国数学研究事业的先河。华罗庚创立了中国数学的数论传统,并与陈景润、王元、潘承洞等共同形成了中国数论学派。陈建功、苏步青回国后先后担任浙江大学数学系主任,在微分几何领域,形成了国际公认的“陈苏学派”。“陈苏学派”培养的弟子遍布海内外,王元1952年浙大毕业,1956年就取得“歌德巴赫猜想”的卓越成果。中国的数学研究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文革”浩劫,虽然其间陈景润解决了“歌德巴赫猜想”,但此时中国的数学研究其实几乎中断。
而在国外,华人数学家在国际数学舞台上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一代宗师陈省身创立了“陈类”和“陈—西蒙斯理论”,丘成桐创立了“卡拉比—丘流形”,他们以自己的卓越成就登上了世界数学研究的宝塔尖顶。
“陈省身猜想”
“中国必将成为数学大国!”这是陈省身的预言,被华人数学界称为“陈省身猜想”。这是炎黄子孙对振兴中华民族科技事业的渴望。
有人说,陈省身猜想已经被证明,中国已经成为数学大国。2000年,在英国召开一个概率统计的学术会议上,10多位中国数学家聚在一起讨论,一位外国数学家跑过来打趣:“怎么,中国会议开始啦!”
第一届世界数学家大会到上世纪末已开了23届,却没有一次在发展中国家召开。原因是,只有数学大国或强国才有条件举办这样的会议。
到21世纪初,情况发生变化。
1993年5月,丘成桐和他的老师陈省身向中央进言,希望中国申办世界数学家大会。经过努力,2002年第24届世界数学家大会终于在中国召开,这是世界数学家大会历时100多年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这是中国数学界的骄傲和光荣。
改革开放后,我国一大批年轻学子走出国门求学,已有一批人成为优秀数学家。在2002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1小时报告”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田刚,是南京大学数学系的本科生,北京大学读的硕士,后来成为丘成桐的博士生,在几何分析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也是中国大陆出国留学并保留中国国籍的数学家中,第一个作“1小时报告”的人。同在这次大会上,有3位华人数学家受邀请作“1小时报告”,有11位海外华人及港澳台数学家作“45分钟报告”,中国内地有3位数学家作了“45分钟报告”,而此前仅有冯康、吴文俊、张恭庆、马志明4位数学家作过这样的报告。
这些是否能说明中国已经成为数学大国?著名数学家杨乐的回答很肯定:中国可以说已经是数学大国。但数学大国不等于数学强国。“中国离数学强国还有相当的距离。”丘成桐直言不讳。
缺乏原创性成果
中国数学的致命伤是缺乏原创性成果。与会数学家认为,国内外数学的差距主要在创新,中国像陈省身、丘成桐等大师的原创性成果太少,中国数学家在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还不够多。
数学是科学之母,数学落后必然导致基础研究落后,从而影响国家竞争力。我国国家发明一等奖连续6年空缺,国内至今没有人问鼎“菲尔茨奖”,继华罗庚、陈景润之后没有出现大师级数学家。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预言 中国科技未来三、四十年内可能冲到世界最前沿,取得诺贝尔奖级的成果,这个领域很可能就是数学。
“很可能”是一种猜想。要证明这一猜想还需要众多数学家的努力,需要更多原创性成果。
丘成桐直陈中国数学落后的原因时谈锋直砭教育 “与发达国家比,中国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
可中国的中学生频频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上获奖,难道这些国际奖不够水平?
丘成桐说,这正暴露了中国教育的一个弊端。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成就不了数学大国梦,数学不等于奥数,前者是做研究,后者是做题目,奥数做的是别人的题目,奥数班培养出来的只有应试能力,没有创新能力。”他说,“多读几部科学家传记比参加‘奥赛’训练要好得多,培养学生的兴趣太重要了。”他建议教育部门选择一些名人传记作为学生必读书。
“我就参加过奥赛班。”刚获得“晨兴数学奖”的浙江大学数学中心执行主任刘克峰说,“作为约束学生的一种手段,参加‘奥赛’班也许有一定的作用,但一旦强化了,物极必反。在哈佛、麻省等名校,我见过多位得过‘奥数’金奖的中国留学生,其中成功者寥寥,他们的主要问题是研究能力差。这是应试教育的一大弊端。”
丘成桐也表示出忧虑:“听说国内名校一个博导要带20多个博士生,带那么多,以‘数学泰斗’陈省身的能力也带不了。博士论文质量下降,有些连普通大学硕士生的水平都达不到。这样下去,中国怎么可能成为数学强国?”
“晨兴数学奖”得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辛周平说,数学不需要有特别大的投入,主要需要一个好环境。现在内地学者的压力比较大,主要是没有一个好的评估体系,难有向上的感觉。分配也有问题,让人感到很浮躁。
本届“晨兴数学奖”应用数学金奖得主、美国加州科技学院教授侯一钊则认为,中国要成为数学大国,培养学术带头人很重要。现在内地一批中青年科学家和学者好不容易上来了,但许多担任了行政职务,社会活动影响了学术研究,等于提前退居“二线”。
丘成桐也认为,国内基础科学投入太少;评审体系不合理,不透明;经费分配、评奖等都由少数行政干部说了算;职称等问题上论资排辈,年轻人无法冒出来;聘请国外专家重名气不重质量等等,都影响了数学人才的培养。
数学强国尚待时日
中国何时能成为世界数学强国,杨乐对此非常乐观 “如果一切正常,发展顺利,20年时间中国应该能成为数学强国。”杨乐说,现在国家对科学和教育很重视,科技人才正在成批成长。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央有关领导在接见丘成桐时提出,希望他为祖国培养第一流的数学家。
作为爱国的华人数学家,丘成桐在近10年中致力于发展中国的数学研究,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设立数学研究所,在中科院和浙江大学创立数学研究中心,并亲自挂帅这3个研究机构,利用自己的影响,从国外引进一批第一流的数学家前来讲学和从事研究,确定了一批国际最尖端的研究课题,让中外数学家携手从事研究。
8年来,已经有一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模式,在这3个研究机构里,数学家的国籍淡化了,有的只是世界难题。这种共同研究的模式使中国年轻数学家能接触到国际尖端的课题,吸收最新的研究信息,有利于其成长。
与会数学家对中国数学的发展前景一致看好,中国在数学研究方面有很好的传统,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际交流日益广泛,年轻人对数学的兴趣有了很大提高,投身数学研究的人越来越多,涌现出一批非常有才华的青年人才,只要抓住这个机遇,中国数学就有希望。
“尽管我们离数学强国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距离,但是中国的数学正大步走向世界。”丘成桐说。

TOP

发新话题